核心價值觀
承諾安全、承諾商業道德、承諾內部控制、承諾卓越服務、承諾質量
以客戶的角度看問題,讓客戶滿意;以主人翁的精神創造和實現變革;發揚團隊精神,不斷持續改進。
經營理念:讓用戶滿意,服務于社會
通過改善人員及貨物運輸的安全性和舒適性來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
電梯公司企業文化
企業文化建設應遵循的基本原則
以人為本原則
所謂“以人為本”,是指把人作為企業管理的根本出發點,把做人的工作,調動人的積極性作為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具體的說,就是尊重人,相信人,激勵人,使人能動地發揮無限的創造力。堅持以人為本的企業文化建設主旨,其主要實踐途徑是要解決好以下相關的四個問題:
1.充分重視人,把企業管理的重心轉移到如何做人的工作上來。
2.正確看待人,切實處理好管理者和員工之間的關系
3.有效地激勵人,使人的積極性和聰明才智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
4.全面的發展人,努力把員工培養成自由發展的人
目標原則
企業文化建設的目標是提高企業員工素質,全面發展人,努力把員工培養成為自由發展的人。企業文化建設必須圍繞人的素質來進行。要培養一支高素質的企業員工隊伍,就要抓好員工的培訓。員工培訓是企業促使員工在道德、品行、知識、技術等方面有所改進和提高,保證按照預期的標準或水平使員工能夠完成其承擔或將要承擔的工作與任務。
共識原則
所謂“共識”,是指共同的價值判斷,這是企業文化建設的核心所在。企業文化的核心是精神文化,尤其是價值觀。每一個員工都有其價值觀,如果達不成共識,企業可能就成為一盤散沙,也就不能形成整體合力,如果達到共識,企業就會產生凝聚力。當今的企業所面臨的內外環境異常復雜且瞬息萬變,其內外因素又非常復雜,必須強調共識、全員參與、集思廣益,使決策與管理都建立在全員智慧和經驗的基礎上,才能實現最合理的決策與管理。
兼容原則
在企業文化建設中,要吸收各種各樣的企業文化以及國內外傳統文化等合理性。特別強調的是中國企業文化的建設要吸收中國傳統文化的合理性。我國要建立的應該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合理性的管理學,構建的是體現中國傳統文化合理性的企業文化,我國的管理學或企業文化學如果與中國傳統文化合理性相違背,最終就不會建立和完善。事實也表明了這一點。例如,在企業管理中,我國不少的企業引進西方的管理方法,實行嚴格規章制度和定額定量的生產管理,但因有悖于中國大眾傳統的價值觀而引起工人與管理人員之間的矛盾對立。
創新原則
企業文化創新分為以下四個階段:
1.公司高級管理人員和企業文化顧問共同制定并努力實施一種新創意、新經營思想或經營策略。
2.企業員工運用新創意、新經營思想或經營策略指導行為,形成制度,然后貫徹到行動中。
3.企業通過采用新的措施取得經營的成功,并持續相當一段時間。
4.企業出現了新的企業文化,包含了企業各方面的創新成果、創意、新經營思想或經營策略,也反映了人們實施這些策略的經驗和體會。
企業文化建設的一般程序
中心要素的“生產”或設計企業文化建設的第一步,即本企業的價值觀念體系和理想追求的提出,企業精神的確定,也就是要把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生產”或“設計”出來。
中心要素的“分配”或催化企業文化建設的第二步,即本企業生產的精神財富的合理“分配”。把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完整地向每個職工灌輸。領導和企業文化的設計者,應在如何使職工理解上采取措施,職工本人要在加深理解上下功夫。理解有深淺,有寬窄,要求每個職工的理解都很深刻,不現實也不合理。企業文化強調建立共享的價值觀,培育職工人人認同的企業精神,把人們凝聚成為群體來發揮作用,但卻并不抹殺每個人的特殊角色作用與個性。向廣大職工灌輸企業價值觀念和企業精神,使職工通過點點滴滴的理解,日積月累,達到精神境界的升華。
中心要素的“消費”或實現企業文化建設的第三步,即抓好已被正確理解的精神財富的“消費”。任何“消費”都是一種轉化,精神財富的“消費”也可以視作一種轉化。企業可以采取各種切實可行的措施,其中也包括經濟的、行政的、紀律的措施。以為企業文化建設只能采取文化措施,只能利用潛移默化的影響和約定俗成的力量,這是一種誤解,是把企業文化建設的結果當成了先決條件。有了這種誤解,當某些轉化如不采取行政措施就難以實現時,就往往容易得出“當前搞企業文化建設條件不成熟”之類的不適當的結論。上述企業文化建設的一般程序,包括“生產”、“分配”和“消費”三個步驟。這三步是相互聯系的有機整體。沒有第一步,第二步和第三步就無從談起。例如,沒有正確的價值觀念和理想追求,卻大談要加強企業凝聚力,結果只是用獎金把全體員工綁在一起,而隱瞞本企業發生的責任傷亡事故。這種做法,形似加強群體意識,實則與企業文化建設背道而馳。只走出第一步,而忽視第二步和第三步,也談不上什么企業文化建設。如果僅僅具有本企業特色的精神財富,如正確的價值觀念體系、崇高的理想追求等等,還不能說就是企業文化,只要它們還沒有在實際的市場競爭中發揮文明功能。